。
可是…今景,与当年先皇请郑国公府冲锋陷阵时,何其相似。
摩拳擦掌的年轻帝王,奋不顾身的臣子, 最后换来的不过白骨露野,血流成河。
郑国公、恭怀皇后、明章、他的小儿、外孙…他活了七十年到今
,早已不惧死,却实在不忍再为亲
挚友收尸了。
孙氏顺着刘阎的视线望过去, 看着一旁玩闹的小孙。
她走过去, 将小孙抱在怀里, 随意坐在田埂上娓娓道来:“祖母儿时,长在河阳府北边的远山里,没有路,乡亲们的山货卖不出,孩子没书读,只能靠天靠命活着。”
“那祖母是怎么到这里的呢?” 小孩子以为是在说故事,乖巧问道。
“后来,翻山越岭来了个县官名叫赵为宣,他带着乡亲们凿山开路。” 孙氏替小孙将散开的发辫重新一缕一缕编好,也不看刘阎色,自顾自讲着:“路一寸一寸修了七年才有了点眉目,只可惜好
不长命,他在
活时摔下山崖丢了命。”
“那后来呢?”
“县令虽然不在了,可最难修的那段路却趟出来了,乡亲们一代跟着一代,竟真将这条坑坑洼洼的山路凿里出来。” 孙氏眉眼含笑,有着温柔而强韧的力量。
“正因为有了那条路,祖母才能坐在这给你讲故事啊!”
“你教孙儿们读书时,整念叨着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”
孙氏抬眼看着刘阎,暖房里一直没出声的刘家子孙们不知何时都聚了过来,静静听着她说话。
“我不懂朝上的大道理…却知道艰难的事总要有出
去做,正因为前
都倒下了,活着的
才更要将事
做完。不然岂不是前功尽弃?”
刘阎环顾四周,他此生养育二子一,皆是细心教养,曾几何时亦是寄予厚望。
掌上明珠刘桑苓,随夫君明章满门抄斩,自死不曾言及悔意。
“皆有私,你怜惜子孙不欲上京…可又有问过他们甘愿否?”
孙氏想起这月余来,宫中、北境每隔几便有消息传来为那两个孩子报平安。缓缓道:“丹姝在宫里,继臻在军中,你真能撒下手不管不顾?”